大家好!“我”是一建君。
自1952年誕生于上海,“我”已經走過了69個年頭。一路走來,風雨兼程,幾代一建人愛國奉獻、艱苦奮斗,才有了如今“我”高質量發展的良好勢頭。
六十余載櫛風沐雨、砥礪歌行。這一路有太多的故事、太多難忘的瞬間、太多令人鼓舞歡欣的時刻,想要和大家分享。
知曉來路,才能安放好當下的腳步,才能更好地邁向明天。從今天開始,“我”將講述自己的歷史。通過學習司史,讓大家更加了解企業文化,更好融入公司發展,提升自身榮譽感、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識,與企業同呼吸、共命運,盡心盡力做好本職工作。
1952年6月12日,華東建筑工業部工房工程處(甘肅一建前身)成立。這是建國初期,上海市組建的第一批大型全民所有制施工企業之一。同時,也揭開了甘肅一建發展的歷史帷幕。
回眸公司1952—1985年,34年的風雨征程,大致經歷了五個時期:(1)艱苦奮斗的創業時期;(2)參加大規模工業建設的發展時期;(3)國民經濟困難與調整時期;(4)十年內亂時期;(5)撥亂反正與改革開放初始時期。
(二)
1954年,黨的七屆四中全會批準了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在總路線的指引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
1955年4月,公司奉命調遷陜西省西安市,負責承建“一五”計劃中由前蘇聯援建的重點項目。三年后的8月,又轉移廣東承擔茂名石油城建設任務。
至1960年底,歷經了五年半的參加大規模工業建設的發展時期。在此期間,承建了57個建設項目,其中工業建設26項,完成施工產值1.84億元,房屋建筑面積154.18萬平方米,分別占34年完成總量的20.96%和26.6%,平均降低工程成本5.99%。企業的施工能力、施工技術和管理水平有很大提高,成為部屬的一支建筑野戰軍。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陜西是國家重點建設的戰略后方之一。
“一五”計劃中的156項重點項目,陜西占24項,公司承擔了7項,即兵器工業的八四七廠(昆侖機械廠)、二四八廠(西北光學儀器廠)、七八六廠(黃河機器廠)、八〇三廠(華山機械廠)、八四三廠(秦川機械廠)、八四四廠(東方機械廠)和西安灞橋電廠。后來又承建了耀縣水泥廠和西安丈八溝高干療養院等工程。
在廣東茂名新興石油城建設中,公司承擔了全部工業建筑施工任務,包括茂名巖頁油公司的露天礦、油廠、耐火材料廠、中央機修廠和茂名電廠、水廠、水泥廠,以及部分城市建設和住宅工程。兩地施工的共同特點是:建設規模大,建筑結構復雜,預制裝配化、工廠化、機械化程度高,施工協作關系多,工期要求緊,為公司的發展和職工隊伍建設提供了極好的機遇,也是嚴峻的挑戰。
在建工部西北工程管理總局和第四工程局的領導下,抓住機遇,面對挑戰,在實踐中學習,學習中實踐,努力提高施工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努力適應大規模工業建設的形勢要求。在此期間,盡管受到“大躍進”和“大計劃、高指標”的干擾,在部分民用工程上推行過“快速施工”,但各項工作還是取得了很大進步和發展
一、建立了規模較大的加工生產基地
為適應施工任務集中,規模大,預制裝配化程度高的特點,公司調遷西安和茂名后分別設立了加工總廠。兩地加工總廠占地面積都在20公頃以上,房屋建筑面積分別為38481平方米和43984平方米。
主要預制加工各類混凝土構件、商品混凝土、泡沫混凝土、水泥制管和木制品等。通過群眾性的技術革新,先后建成了混凝土構件、鋼筋加工、鐵件加工和木制品加工四條生產聯動線,提高了生產能力和機械化、半機械化程度。
據統計,在參加大規模工業建設的五年半期間,加工總廠完成工業產值3231萬元,占同期完成施工產值的17.6%。同時完成各類混凝土構件8.93萬立方米,商品混凝土4.6萬立方米,商品鋼筋5338噸,木門窗10.79萬平方米,水泥制管1.54萬米,有力的保證了重點建設的工程進度和質量。
二、施工技術進步較快
根據西安、茂名兩地的地理環境、建筑結構和施工條件,施工技術的進步是多方面的。
西安地區系濕陷性大空隙土壤,廣東茂名多為粘土性土質和風化砂巖層,施工技術上發展了濕陷性大空隙黃土地基處理方法和土石方的定向爆破。
1956年,開始加工生產泡沫混凝土,用于工業建筑的屋面和管道保溫。1957年,普遍采用鋼筋的冷軋、冷拉、冷拔和對焊、點焊(簡稱“三冷兩焊”)新技術,鋼材綜合節約率可達20-22%。在此期間,預應力混凝土的引入和廣泛應用于桁架、梁、板立體構件和油罐等各類結構件和構筑物,掌握了多種張拉方法、錨具制作和生產工藝。
干硬性和半干硬性混凝土、耐油防滲混凝土、耐熱混凝土、耐磨砂漿等新材料的試驗成功。翻轉模工藝應用于中小型混凝土構件生產,以及工業廠房混凝土構件綜合吊裝法的應用,使公司的施工技術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三、技術裝備與施工任務基本適應
裝備了土方、運輸、起重、混凝土攪拌、焊接、鍛壓、金屬切割、木制品加工、試驗檢驗等必要的機械設備。通過專業公司協作,構件吊裝和大型土方滾壓的機械化程度100%,混凝土攪拌95.5%,土方工程49.1%,基本實現水平運輸半機械化(架子車)。
據1962年統計,公司裝備主要機械設備376臺(套),凈值395.2萬元,技術裝備率1046元/人,動力裝備率2.51千瓦/人,達到了相當水平。
四、管理水平顯著提高
大規模的工業建筑施工,推動了企業管理的不斷健全完善。從1956年開始,經過五年左右的努力,逐步建立了以計劃管理為龍頭的,包括施工管理、技術管理、質量管理、安全管理、財務管理、合同預算管理、材料管理、勞動工資管理、機械設備管理等十大管理制度。
形成了以總工程師為首的技術責任制和技術會議、圖紙學習與會審、技術交底、材料試驗與施工檢驗、技術復核與隱蔽驗收、工程變更與材料代用、技術檔案管理等八項制度。
原始記錄、臺賬和統計核算、業務核算、會計核算基本齊全,有了一套能夠適應和反映施工生產和企業管理的計劃、統計、核算的指標體系。
五、在實踐中提高了職工素質
經過兩次跨省市的企業調遷和隊伍整頓,精簡了人員數量,提高了職工素質。1956年,黨中央發出關于向科學技術進軍的號召,激發了廣大職工學習文化、技術和業務的熱情。
在此期間,上級主管部門分配了一批大中專畢業的青年學生,他們在施工實踐中迅速成長,成為技術業務骨干。
對新招收的青年工人,通過以師帶徒的形式,培養他們繼承傳統、掌握技能。
與此同時開辦了工人學校、干部學校,還與教育部門合作舉辦業余中專,以及請進來、送出去的形式,對職工進行各種培訓。而主要的還是通過崗位培訓、崗位練兵,廣泛開展勞動競賽和同業務競賽,使職工素質有很大提高。
涌現了一批服從建設需要,甘愿吃苦耐勞,對工作盡職盡責,對質量精益求精的先進人物。有50名職工分別被授予全國和建工部、陜西省、廣東省的先進生產(工作)者榮譽稱號。